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前身為北京石油學院,創辦于1953年,以清華大學化工系、石油工程系為基礎,匯聚了天津大學、北京大學等部分師資組建而成,是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等學府,為我國石油高等教育奠定了探索發展之基。學校一校兩地辦學,北京校本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北京市昌平區軍都山南麓,占地700余畝;克拉瑪依校區于2015年建設啟用,位于被譽為“石油之城”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占地7000余畝。
建校以來,學校一直是國家重點建設的行業領軍高校。20世紀60年代,學校成為全國64所重點高等學校之一;80年代恢復學位制度以來,是首批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90年代以來,先后進入國家“211工程”和“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建設高校行列;2017年,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
學校始終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為我國石油石化行業發展和能源強國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建校以來,為國家培養了三十余萬名優秀專門人才,被譽為“石油人才的搖籃”。2020年7月和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給學校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和中亞留學生回信,體現了對學校辦學追求、成效和貢獻的充分肯定。
學科特色鮮明,實力雄厚。學校堅持“強優、拓新、創一流”的學科建設思路,構建了能源特色鮮明的學科體系,形成了一流學科引領、骨干學科和基礎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生態,學科專業覆蓋油氣產業全鏈條。現有2個國家“雙一流”學科、2個北京市高精尖學科。在油氣科學與工程、油氣轉化科學與工程等學科領域形成明顯優勢,在碳中和工程與技術、油氣人工智能等領域積極布局清潔低碳智能學科群。工程學、化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生態學、社會科學總論、數學、物理學9個學科領域ESI排名全球前1%,其中工程學、化學、地球科學進入1‰。
產教融合,全面育人。學校本部現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9000余人、碩士研究生8000余人、博士研究生2000余人、學歷留學生700余人,克拉瑪依校區現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000余人、碩士研究生600余人。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構建了“德育涵潤、通專結合、智能綠色、知行合一”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大教育體系。現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1個,省部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5個,國家級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2個。打造了以中國石油工程設計大賽為代表的能源領域一流學科競賽群,開創了油氣領域全國科技創新賽事的先河。入選科技部“全國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和教育部“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依托產學研合作辦學優勢,形成了具有鮮明行業特色的本博一體化拔尖創新型人才和全序列產教融合高層次專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國家首批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高校,首批國家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高校,能源領域首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入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3個基地獲評國家產教融合示范基地,入選能源動力行業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首屆主任委員單位,畢業生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普遍歡迎,畢業去向落實率持續保持高位。
人才強校,名師薈萃。學校堅持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形成國內油氣學科領域人才高地。校本部現有教職工15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000余人,專任教師中,68%具有高級職稱,85%具有博士學位。克拉瑪依校區現有教職工7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600余人,專任教師中,52%具有高級職稱,54%具有博士學位。學校建成了一支擁有5名兩院院士為中流砥柱,57人次國家級領軍人才為主力,58人次國家級青年人才為生力軍的高水平師資隊伍,高層次人才總人次占專任教師總數的11%。現有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
攻堅克難,科技自強。作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作為最高追求。按照“搭建大平臺、承擔大項目、凝聚大團隊、取得大成果、作出大貢獻”的思路,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服務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學校人均科研項目數、科研經費,特別是科研獲獎居全國高校前列。現有油氣資源與工程、重質油、深層地熱富集機理與高效開發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參與建設國家油氣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礦山安全技術創新中心等13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有油氣生產安全與應急技術重點實驗室、非常規油氣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等25個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以及20個中石油重點實驗室分室。油氣學科領域研究優勢突出,在非常規、深水、深地、清潔能源、管網安全等領域持續產出重大成果,在油氣智能化、氫能、儲能、CCUS等新興研究領域取得快速發展,入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十三五”期間,學校獲國家科技獎勵18項,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6項,并列全國高校第8位。主辦的品牌期刊《Petroleum Science》(《石油科學》英文版)和《Journalof Palaeogeography》(《古地理學報》英文版)分別入選國家領軍期刊和重點期刊,連續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開放辦學,融通中外。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聚焦價值和貢獻,持續提升服務國家戰略、服務行業發展、服務區域和地方經濟建設、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能力。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國家管網等能源行業龍頭企業進行全面戰略合作,共建產教融合教育共同體和創新聯合體。積極融入北京市“四個中心”建設,培育壯大“新產業集群”,在北京市未來科技城“能源谷”建設的聯合研究院入選中國教育博覽會校企合作雙百計劃典型案例。積極構建國際交流合作網絡和平臺,倡議并發起成立世界能源大學聯盟,5大洲17個國家的32所能源領域高校參與其中,當選“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合作網絡高校(青年)工作組組長單位,全球首個“碳中和與氣候變化驅動綠色轉型”教席,成立中國在海外第一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在葡萄牙、馬來西亞、土庫曼斯坦等國建設多家中外聯合機構,金磚國家青年能源峰會暨國際能源青年大會被寫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四次會晤北京宣言》,入選北京市首批“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項目,積極打造“一帶一路”能源教育共同體,成為全球能源教育合作的積極引領者。
文化育人,薪火相傳。學校傳承紅色基因,堅持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貫穿到立德樹人全過程,彰顯在辦學治校各方面,涵養新時代能源強國、能源報國價值追求,以特色鮮明的大學文化推動學校發展、服務社會進步。“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校風,“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為學為師、立德立言”的教風,“厚積薄發、開物成務”的校訓,《我為祖國獻石油》校歌,以及“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愛國奉獻、開拓創新”的精神成為學校鮮亮的文化符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成為師生行動自覺。“十三五”以來,學校榮獲全國黨建優秀成果一等獎,北京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特色項目,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效獎特等獎,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建設項目9項。入選全國高校黨建“雙創”“雙百”項目19項,連續獲評“首都文明校園”稱號。
立足新時代,肩負新使命。面向教育強國建設新形勢和能源行業轉型升級新要求,學校迎來更大發展機遇。學校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深入實施“特色發展、創新驅動、開放融合、人才強校”四大戰略,以“綠色賦能、智能賦能、治理賦能”為三大動能,向著能源領域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宏偉目標闊步邁進,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案例圖片:

案例圖片:


DB-JD133 空氣/水/地源熱泵系統實驗平臺
1、空氣/水/地源熱泵系統實驗平臺裝置是能源利用工程技術,它可以實現空氣源、水源、地源、熱泵等系統組成,并且還能節省相當可觀的運行費用。
2、平臺集成:空氣源熱泵系統、水源熱泵系統、地源熱泵系統。

二、技術參數
1.壓縮機:壓縮機COP≥3.78(15℃工況)制冷量:≥1700W
2.制冷劑
(1)安全類別:134
3.換熱器
(1)冷凝換熱面積:≥3m²
(2)空氣源換熱面積:≥4m²(換熱量約1500w)
(3)水源換熱面積:≥0.3m²(換熱量約1500w)
(4)土壤源換熱面積:≥0.3m²(換熱量約1500w)
(5)土壤源管道熱導率:≥7.5W/(m.K)
4.膨脹閥(1)驅動方式:熱力(2)滯后時間:≤0.5秒
5.溫度(1)最高冷凝溫度:≤85℃
(2)最高出水溫度:≤68℃
6.壓力計量(1)壓力表低壓范圍:-1~16bar(2)壓力表高壓范圍:-1~35bar(3)預留壓力采集針型單向閥;
7.流量計量
(1)水流量計:玻璃轉子流量計,耐壓耐油,承壓范圍0~10bar,精度≤±3% F.S.
(2)制冷劑流量計:電子式,耐壓耐油,承壓范圍0~25bar,精度≤±3% F.S.
7、工作電源:三相五線制 AC 380V±10% 50Hz
8、安裝尺寸:長×寬×高150×60×170cm
9、最大輸入總功率:2.5kW;制冷額定功率:3.8kW; 最大堵轉電流:50A;
三、系統功能特點
1、空氣源熱泵系統:
是基于制冷熱泵壓縮機高效工作過程中,利用制冷系統中換熱器的熱泵原理與介質之間的熱交換來完成,利用水的導熱性來實現熱泵過程。
2、水源熱泵系統:
水源熱泵系統利用的地下水資源對熱泵機散熱冷卻。實現與大地之間的熱交換,系統是一個密閉的閉路循環系統,他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節能新技術。
3、地源熱泵系統:
地源熱泵系統是通過導熱介質溶液在埋入地下的循環系統中流動,實現與大地之間的熱交換,系統是一個密閉的閉路循環系統,他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節能新技術
4、制冷熱泵:
是利用工業化學機與械運動,通過制冷系統的能量轉換,達到制冷或者制熱的過程。實現與物質或者空氣之間的熱交換。
5、土-氣型地源熱泵機組室內換熱系統, 該種室內換熱系統的制冷和供熱都是通過對室內空氣的降溫或升溫實現的。機組除了有與室外換熱系統相連的水管、閥門等水系統外,還有為了將循環風送到每個空調房間。
四、系統組成
設備整體與實際地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結構相同,采用開放式鋼框架結構,各部件布局合理操作方便。控制系統由電控柜、可編程控制器、壓力采集模塊、溫度采集模塊、數據采集點、PLC編程軟件、中央空調組態監控軟件組成。
1、地源熱泵制機組
由2P壓縮機、冷凝器、儲液罐、熱力膨脹閥、視液鏡、干燥過濾器等組成。管路中視液鏡可觀察制冷劑狀態等設備組成。為整機系統提供冷源
2、 室外熱交換器:
放地耦管換熱方式,盤管與室內循環水換熱系統形成閉式系統。利用地下水中熱量的閉路循環系統,它通過循環液體在封閉地下埋管中的流動,實現系統與大地之間的換熱。
4、主機系統
整個中央空調采用PLC作為主控機,由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與PLC進行通信,從而控制整個空調的運行,也可通過網絡實現遠程控制。空調的運行參數由傳感器及變送器進行采集,并通過A/D模塊轉換后送入PLC中,再由PLC送到計算機中進行實時顯示監控。
冷水機配置表
1.壓縮機:壓縮機COP≥3.78(15℃工況)制冷量:≥1700W
2.制冷劑
(1)安全類別:134
3.換熱器
(1)冷凝換熱面積:≥3m²
(2)空氣源換熱面積:≥4m²(換熱量約1500w)
(3)水源換熱面積:≥0.3m²(換熱量約1500w)
(4)土壤源換熱面積:≥0.3m²(換熱量約1500w)
(5)土壤源管道熱導率:≥7.5W/(m.K)
4.膨脹閥(1)驅動方式:熱力(2)滯后時間:≤0.5秒
5.溫度(1)最高冷凝溫度:≤85℃
(2)最高出水溫度:≤68℃
6.壓力計量(1)壓力表低壓范圍:-1~16bar(2)壓力表高壓范圍:-1~35bar(3)預留壓力采集針型單向閥;
7.流量計量
(1)水流量計:玻璃轉子流量計,耐壓耐油,承壓范圍0~10bar,精度≤±3% F.S.
(2)制冷劑流量計:電子式,耐壓耐油,承壓范圍0~25bar,精度≤±3% F.S.
7、工作電源:三相五線制 AC 380V±10% 50Hz
8、安裝尺寸:長×寬×高150×60×170cm
9、最大輸入總功率:2.5kW;制冷額定功率:3.8kW; 最大堵轉電流:50A;
三、系統功能特點
1、空氣源熱泵系統:
是基于制冷熱泵壓縮機高效工作過程中,利用制冷系統中換熱器的熱泵原理與介質之間的熱交換來完成,利用水的導熱性來實現熱泵過程。
2、水源熱泵系統:
水源熱泵系統利用的地下水資源對熱泵機散熱冷卻。實現與大地之間的熱交換,系統是一個密閉的閉路循環系統,他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節能新技術。
3、地源熱泵系統:
地源熱泵系統是通過導熱介質溶液在埋入地下的循環系統中流動,實現與大地之間的熱交換,系統是一個密閉的閉路循環系統,他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節能新技術
4、制冷熱泵:
是利用工業化學機與械運動,通過制冷系統的能量轉換,達到制冷或者制熱的過程。實現與物質或者空氣之間的熱交換。
5、土-氣型地源熱泵機組室內換熱系統, 該種室內換熱系統的制冷和供熱都是通過對室內空氣的降溫或升溫實現的。機組除了有與室外換熱系統相連的水管、閥門等水系統外,還有為了將循環風送到每個空調房間。
四、系統組成
設備整體與實際地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結構相同,采用開放式鋼框架結構,各部件布局合理操作方便。控制系統由電控柜、可編程控制器、壓力采集模塊、溫度采集模塊、數據采集點、PLC編程軟件、中央空調組態監控軟件組成。
1、地源熱泵制機組
由2P壓縮機、冷凝器、儲液罐、熱力膨脹閥、視液鏡、干燥過濾器等組成。管路中視液鏡可觀察制冷劑狀態等設備組成。為整機系統提供冷源
2、 室外熱交換器:
放地耦管換熱方式,盤管與室內循環水換熱系統形成閉式系統。利用地下水中熱量的閉路循環系統,它通過循環液體在封閉地下埋管中的流動,實現系統與大地之間的換熱。
4、主機系統
整個中央空調采用PLC作為主控機,由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與PLC進行通信,從而控制整個空調的運行,也可通過網絡實現遠程控制。空調的運行參數由傳感器及變送器進行采集,并通過A/D模塊轉換后送入PLC中,再由PLC送到計算機中進行實時顯示監控。
冷水機配置表
| 編號 | 名稱 | 單位 | 數量 | 說明 |
| 1 | 壓縮機(1P)壓縮機 | 臺 | 1 | |
| 2 | 高低壓力控制器 | 只 | 1 | |
| 3 | 低壓表 | 只 | 1 | 3.8MP |
| 4 | 高低壓表 | 只 | 2 | |
| 5 | 過濾器 | 個 | 1 | |
| 6 | 視液鏡 | 個 | 1 | |
| 7 | 低壓表 | 只 | 1 | 1.8MP |
| 8 | 膨脹閥 | 只 | 1 | |
| 9 | 模擬水井(鋼制) | 臺 | 1 | 不銹鋼 |
| 10 | 冷凝熱器 | 只 | 1 | 不銹鋼 |
| 11 | 地耦管換熱器 | 個 | 1 | 不銹鋼 |
| 12 | 熱泵換熱器 | 個 | 1 | 不銹鋼 |
| 13 | 蒸發器 | 1 | 不銹鋼 | |
| 9 | 水管組件 | 套 | 1 | |
| 10 | 水泵 | 臺 | 2 | |
| 11 | 制冷劑流量計 | 4-20MA |
五、實訓項目要求
1、空氣熱泵機組的原理與結構組成
2、地源熱泵機組的原理與結構組成
3、水源熱泵機組的原理與結構組成
4、熱泵機組的原理與結構組成
5、掌握地源熱泵機組拋放地耦管換熱方式構成
6、可測量輸入電功、輸出熱量以及二者之間的轉換效率
7、可繪制該實驗裝置在不同蒸發和冷凝溫度下基于制冷劑的性能曲線
8、可在壓焓圖上繪制實際的蒸發壓縮循環曲線并與理想循環進行比較
9、可驗證整個循環系統中的能量平衡
10、評估壓縮機的壓比對壓縮效率的影響
11、評估蒸發器和冷凝器之間的總傳熱系數
12、當定量靜態水源和不定量流動水源分別作為低溫熱源時,分析其對熱泵效率的影響
13、分析土壤/沙子/水等各種填充物內部成分構成對熱泵效率的影響
14、分析土壤/沙子等含水量對熱泵效率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