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信息科技學院
桂林信息科技學院創建于2001年,前身為桂林電子工業學院信息科技學院,2006年更名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2021年5月經教育部批準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普通本科高校,更名為 “桂林信息科技學院”。
學校坐落在山水甲天下的歷史文化名城桂林市臨桂區。校園占地總面積1331畝,校舍建筑總面積58.72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宜人,建筑文化底蘊濃厚,呈山水與人文相交融、建筑與自然相得宜、書香與智慧相結合的校園特色。校內教學樓、圖書館、學生宿舍、體育館及食堂均配備冷暖空調,為師生員工提供了舒適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學校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賡續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科專業優勢,歷經20余年的櫛風沐雨、薪火相傳,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電子信息類學科專業特色突出,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地方性、應用型民辦大學。學校秉持“以終為始、以生為本”的辦學理念,立足桂林,服務廣西,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全國,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開闊視野,知識結構合理、實踐能力強、創新創業能力突出、綜合素質素養高,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學校創新創業成果、人才培養案例被中國教育電視臺、新華網、央廣網、《中國教育報》等報道。先后獲“全國品牌影響力民辦高校”“自治區文明校園”及“平安校園”等稱號,2024年躋身艾瑞深校友會民辦大學排名全國第73位,入選四星級中國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行列。
學,F有專任教師1360余人,自有教師中碩士及以上學歷占88.75%,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占26.61%。學校下設信息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商學院、創意設計學院、外貿與外語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數學教研部等9個二級教學單位,開辦43個本科專業,涵蓋 工、管、文、理、經濟、藝術、教育7大學科門類。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2萬余人。
學校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緊密圍繞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需求,優化專業布局,打造“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機器人、新能源與智能電氣、數字創意設計、數智商科、國際服務與貿易、旅游與體育健康”八大專業集群,更好地服務國家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學校注重人工智能背景下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以“面向未來、服務產業、技術引領、能力導向、持續發展”為培養方向,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了“163N”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構建“課—創—賽”雙創教育體系。專業及課程建設成效顯著,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機械電子工程、網絡工程、市場營銷6個專業獲批為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市場營銷4個專業被評為廣西民辦高校重點支持建設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為廣西民辦高校優勢特色專業;《C語言程序設計》《云計算和服務器應用》《逆向工程技術》等10門課程被認定為自治區級一流本科課程。
學校堅持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面向產業鏈、科技鏈、創新鏈和服務鏈,打通本科人才培養鏈;趯I結構優化與專業集群建設,逐步形成自主產業集群,自主產業集群推動產教深度融合與協同育人高質量發展。近三學年,學生在各類學術科技競賽中屢獲佳績,獲國家級獎項428項,自治區級獎項2010項。在中國大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大賽、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大學生ROBOMASTER機甲大師賽等大賽中均曾問鼎全國一等獎。學校獲批成立自治區眾創空間,被評為自治區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央廣網評選為“2022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范高校”。
學校堅持把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作為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深入實施“3+1”和“2.5+0.5+1”校企協同育人教育教學模式改革,與中興通訊、億緯鋰能等知名企業共建現代產業學院10個。學校當選“廣西能源電子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常務理事長單位,“全國綠色算力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全國軟件信息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副理事長單位,“全國生態環保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常務理事單位。
學校始終將畢業生高質量就業作為民生之本和發展之要。大力推進“全員參與、全程服務”的“雙全就業”機制,應屆畢業生初次去向落實率多年來均位居廣西普通高校前列。學校連續12年被評為“廣西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突出單位”。
新征程任重道遠,新使命催人奮進。學校堅持“以終為始、以生為本”的辦學理念,秉承“自強 力行 求實 創新”的校訓精神,明確辦學定位、落實發展規劃,牢固確立教學中心地位,強化內涵建設,深化產教融合,培育辦學特色,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服務能力和社會影響力,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電子信息特色鮮明的創新性應用型大學。
案例圖片
案例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