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培養出真正服務于鄉土、能為鄉村發展注入持久活力的專業人才?這是時代向職業教育發出的提問。過去,學校常常面臨“學生不愿回鄉、技能水土不服、支撐體系薄弱”的三重困境。
作為廣東省屬唯一的財經商貿類公辦高職院校,廣東財貿職業學院數字供應鏈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直面時代命題,目標清晰而堅定:培育一批對家鄉懷有深厚情感、懂技術、善經營、能創新的復合型“新農人”,以及能帶領鄉親共同致富的產業“領頭雁”。
情感的聯結——讓鄉土情懷成為學習的內驅力。要讓學生愿意投身鄉村,首先要讓他們愛上鄉村。學校認為,專業教育的起點應該是情感的聯結與文化的認同。
學校的課堂可以設在廣東連南瑤寨的千年梯田旁,以便學生用鏡頭記錄“一粒米的誕生”,親身感受農耕的艱辛與豐收的喜悅;也可以設在非遺傳承人的工坊里,讓學生學習瑤繡的精巧針法,探討如何將古老的民族紋樣通過現代設計轉化為受市場歡迎的文創產品。
在“行走的課堂”中,學生不再是鄉村的旁觀者,而是鄉村故事的親歷者和講述者。他們對“三農”的認知從書本上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切身體驗和深厚情感。這種發自內心的專業認同與鄉土自豪感,成為他們日后扎根鄉村、服務鄉村最強大的內生動力。
知識的重塑——打造“量身定制”的實戰課程體系。除了擁有投身鄉村的熱情之外,學生還需要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硬本領。為此,學校重構了與地方產業需求精準匹配的“定制化”課程體系。
圍繞真實的“農特產品”,學校設計了“一品一課”全鏈路項目實戰。以“英德紅茶”為例,學生團隊需要完成從茶園溯源、品牌故事挖掘、包裝設計、直播策劃到線上銷售、物流優化的完整項目。每一個環節都是需要不斷攻克的真實挑戰。
學校通過“一村一策”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英德市連樟村,師生團隊深入調研,為紅茶、麻竹筍等特色產業量身定制電商方案;在連南千年瑤寨,則側重“瑤繡非遺+電商文旅”的融合發展。通過“一品一課”與“一村一策”相結合的農商一體實踐課程,學生不僅掌握了標準化的電商運營技能,更學會了因地制宜、系統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
技術的賦能——為鄉村產業插上數字化的翅膀。學校緊跟技術前沿,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深度融入教學與助農實踐,讓學生掌握最具競爭力的“硬核”技能。
在實訓中,學生運用大數據技術精準預測“連州水晶梨”等季節性農產品的最佳預售窗口和目標客群;利用AI系統對直播話術進行實時分析與優化;借助AI技術打造“數字果園”等沉浸式直播場景,極大增強了產品吸引力和消費者信任度。
技術不再是冰冷的機器和代碼,而成為實實在在幫助農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城市、提升價值的“新農具”。
生態的構建——搭建多方共贏的育人平臺。優秀人才的成長,離不開適宜的“土壤”。學校著力構建由政府、學校、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和村鎮五方協同、深度聯動的育人“生態圈”。
學校與本地頭部電商企業、農業企業家協會等行業組織共同成立“數字鄉村產業學院”,邀請技術總監、直播達人走進課堂擔任導師。依托“雙百工程”,在連南、英德等地建立多個“村村播工作站”,手把手培養本土“村播達人”和“鄉村運營官”。
學院還積極扮演“資源鏈接者”的角色,診斷鄉村產業短板,助力企業補齊冷鏈物流、綠色包裝等產業鏈環節。通過構建政校行企村協同育人生態體系與運行機制,學校將育人功能與社會服務功能融為一體。企業由此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鄉村獲得持續發展的造血能力,學生也在服務社會的廣闊天地中實現個人價值。
經過數年深耕,這場始于課堂的教學改革已在粵北大地結出碩果。最令人自豪的是學生的成長與蛻變。近三年來,學院累計培養800余名電商技能人才,畢業生就業率達98%,返鄉就業創業率從最初的8%歷史性提升至45%。其中涌現出以陸飛紅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畢業生。他在家鄉清遠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將曾經的省定貧困村建設成為全國聞名的鄉村振興“樣板村”,所在村黨支部更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陸飛紅的故事、是學校人才培養成效的生動縮影。
同時,學校為區域發展貢獻了實實在在的力量。通過“直播+合作社”等模式,惠及200余戶農民,實現戶均年增收1.2萬元。改革經驗得到社會廣泛認可,成果已被新疆、安徽等地20余所兄弟院校借鑒。
學校的實踐為新時代職業教育如何深度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戰略提供了可資參考的“廣東方案”和“粵北樣板”。未來,學校將繼續扎根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培育更多有情懷、有本領、有擔當的鄉村振興“領頭雁”,為描繪廣東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美好畫卷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
來源: 《中國教師報》2025年10月15日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