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鄉此“聲”| 北大校友用十年回答:回到家鄉,值嗎?
2025-10-25 08:20十年,能在一個人身上留下多深的印記?
對北大校友楊建勝來說,十年意味著,當初那個從北大醫學走出、對未來有些忐忑的年輕人,如今已是一個皮膚黝黑、說話辦事干練沉穩的鄉鎮干部。
2014年,楊建勝從菁菁校園走出,轉身回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故鄉——廣西桂林。他說,這個決定其實很單純,“從鄉土情結到家庭熏陶,我想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創造價值,從桂林走出來的大學生,有機會建設家鄉很光榮。”
十年,他扎進基層的土壤,辦公室里堆滿了文件和地圖。從藥品監管的“門外漢”到森林防火的“指揮員”,再到產業振興的“帶頭人”,身份在變,環境在變,但北大人那股子“解決問題”的勁兒沒變。

楊建勝
“那會兒真有點看不到未來的感覺”
理想的豐滿,最先迎來的是現實的“骨感”。剛到臨桂食藥監局上班時,楊建勝感受到了強烈的落差。他至今仍清晰地記得,領到第一筆工資時,對比留在大城市同學的收入,那種茫然感是真實存在的。

楊建勝(左)2012年在北大醫學部
當然,比薪水來說,業務上的“兩眼一抹黑”更讓人頭疼。“藥學和管理完全是兩碼事,雖然我是學藥學的,但對藥品流通監管的業務一竅不通。”——一切幾乎可以說是從頭再來。
案頭的材料堆成山,規定細則密如織網,而大部分時間,他要跟著同事下到轄區200多家藥店去檢查。“藥品來源合不合法?冷鏈達不達標?有些感冒藥賣出去要不要登記?”這些問題,學校的課本上沒有答案。他只能像個學徒一樣,跟在股長后面。人家查什么,他就看什么,人家問什么,他就記什么。
“藥品太重要了,直接跟人的生命息息相關,一個細節都不能馬虎。”他印象很深的是藥品抽檢,一開始他自己去,覺得哪批藥看起來都差不多,結果自然是“十抽九空”。跟著經驗豐富的副局長去,能一眼看出哪些藥的包裝有問題,哪些藥最容易被鉆空子。“這都是書本上學不到的真本事。”
“我們從北大出來的,最不怕的就是學!”楊建勝硬是把自己從一個門外漢,磨成了一個懂業務的“內行人”。一年后,他當上了藥品流通股的股長。回看那段經歷,他覺得那是寶貴的“第一課”:讓你明白,離開了學校的光環,你首先要做的,是彎下腰,從最基礎的事情學起。
“山里的火,必須找到”
2017年底,楊建勝的人生軌跡拐了一個大彎。他被派到兩江鎮掛職,分管應急與森林防滅火等工作。
兩江鎮山多林密,一到秋冬旱季,是森林防滅火的關鍵時期。“有時一天出兩三趟警是常事,有時候半夜剛躺下,電話就來了。”
森林防火和之前在局里坐辦公室完全是兩碼事,那是一種隨時待命的緊張。最難的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里進山找火點。衛星能發現熱源,但給不了精確位置,只能告訴你大概在哪一片山頭。“但哪怕只有一個小火星,也得找到,不然風一吹,就可能釀成大禍。”楊建勝還記得有一次,為了找一個衛星上顯示的微小火點,他開著車在山里繞了幾個小時,車燈能照亮的范圍有限,四周一片漆黑,只能憑著對地形的記憶和感覺往前摸。直到凌晨兩三點,才終于在一個山坳里找到了那處正在復燃的火苗。找到后,再趕緊協調外圍的消防員過來撲滅。
在兩江鎮的日子里,一旦接到火情通知,無論白天黑夜,他總是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與消防隊員并肩作戰。山里的夜很冷,火光映著一張張疲憊的臉。在那樣的環境里,人會變得很直接,唯一的念頭就是“把火滅了,讓大家都能安全回家”。
“赴湯蹈火”的經歷,把楊建勝身上的書生氣磨掉了不少,多了幾分粗糲和堅韌。他學會了怎么跟村民打交道,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守護”二字的重量。
“老百姓的事,沒有小事”
2021年,楊建勝調任茶洞鎮人民政府鎮長。這是一個常住人口不到一萬的半山區鄉鎮,卻有700多戶貧困戶。他知道,這副擔子很重。

楊建勝走訪入戶
一上任,他就揣著筆記本下村了。在走訪中,他發現茶洞鎮有種羅漢果的傳統。“咱們有好資源,得把產業做起來。”他的思路很清晰:破局,要先從“路”和“錢”下手。
產業欲振興,交通須先行。茶洞鎮的山林里除了羅漢果,還蘊藏著豐富的藥材與優質果品,然而,缺乏道路連接的地區,只能依靠人力背負運輸,成本高昂,嚴重制約了產業發展。“要想富,先修路”,楊建勝把修建產業路當成了頭等大事。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協調、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爭取,從2023年以來,爭取到上千萬元資金,一條條產業路通到了田間地頭。
路通了,產業的“造血”機制必須跟上。他一次次跑到當地一家羅漢果深加工企業,跟老板磨、跟老板談。將羅漢果等特色產業作為重點扶持發展的產業,與桂林銀行搭建“政府+銀行+合作社+種植戶”合作模式,為全鎮羅漢果產業發展注入金融支持。同時,他主動對接萊茵公司等企業,健全“村黨組織+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的聯結機制,讓村民的“好果子”不愁“好銷路”。
另一方面,為了解決群眾“種難”的問題,鎮上推動“村黨組織+新型經營主體+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等合作模式,聯合愛心企業連續三年開展春耕助農活動,累計為580余戶脫貧戶、監測對象免費發放羅漢果苗超23萬株。為了壯大特色產業,他們引進山東“濟寧金藤薯業”打造千畝紅薯育苗基地,培育登云村韭菜花產業集群,帶動周邊5個村委100余戶農戶增收。同時,他還鼓勵種植大戶申請注冊商標,推廣“富硒兩果”種植技術,讓茶洞鎮的農產品從“種得好”向“賣得好”“品牌響”轉變。
從播種、售賣到回收,每一環節都實實在在給村民兜底——截至目前,茶洞鎮有優質羅漢果苗約1800萬株、百香果苗約150萬株,輻射帶動2.5萬畝種植面積。
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讓每一個人都過上好日子。在處理產業發展的同時,他更在意的,是那些容易被低估的民生實事。他每月堅持走訪脫貧戶和特殊人群,沉下心踏踏實實了解每戶最真實的困難,不管是學生的教育問題還是老年人的健康問題,他都一件一件放在心上并推動解決,他記著誰家的孩子在念職業學校,得落實“雨露計劃”補助;誰家想擴大百香果種植,需要產業獎補資金;誰家有勞動力閑置,得幫忙找就業崗位。“有些困難,群眾自身很難察覺或很難解決,這就需要我們主動發現、主動解決。”
“老百姓的事,從來沒有小事。”這是楊建勝常掛在嘴邊的話。他聽說一個大山里家庭為了給患尿毒癥的家人去縣城做透析,家里勞動力被拴住,剛上學的孩子也面臨照顧和接送的難題。按照規定,孩子戶口在山里,是無法到縣城上學的。楊建勝出面一次次地找教育局溝通、協調,把這家人的特殊情況講透了,請求特殊情況特殊處理,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幾經協調,最終為這個孩子爭取到了一個在縣城醫院旁小學的借讀名額。“這可能只是我們工作中的一件小事,但對那個家庭來說,是解決了天大的困難。”
十年,一種新的“學習”
如今,楊建勝在基層已經工作了十年。當被問及這十年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時,他的答案又回到了“學習”二字。“可能就是,不讓自己停下來,一直在學習中成長吧。”這是一種迥異于燕園書齋的“學習”。它不僅是業務上的精進,更是對中國大地最深刻的體察——關于如何讀懂這片土地,以及如何讓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擁有更美好的發展。
工作之余,他喜歡跑步。“身體得好,才能扛得住基層的擔子。”簡單的言語背后,也是一個基層干部最樸素的信念。
正如一場漫長的奔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一步一步的腳印,一件一件的實事。他把最寶貴的青春汗水,都留在了故鄉的土地上。
回到家鄉,值嗎?
楊建勝的答案,寫在兩江鎮被撲滅的星火里,寫在茶洞鎮村民的笑臉上,也寫在他對那片土地深沉的愛里。
信息來源: 北大校友工作辦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