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思政課”育人理念,有效提升思政課與專業的聯動性、與實踐的融合性以及與各育人要素的協同性,是新時代思政教育提升引領力、增強滲透力的有效路徑。為此,溫州科技職業學院聚焦涉農高校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重要使命,通過課堂與田野、理論與實踐“雙向融合”,以獨具“農”字特色的“田野思政”育人模式,厚植青年學子強農興農情懷。
全鏈打造圈層式課程結構
如何做到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學校立足課程重構,打造“以思政課為核心層、通識課為中間層、專業課為延展層”的課程結構,強化思政課程與各類課程的協同效應。聚焦核心層,加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的思政課課程群建設,將耕讀精神等融入思政課教學,并開展“田間板凳思政課”“紅色云課堂”等,打造“田野中、云端上”等立體思政課。立足中間層,組建通識課課程鏈,開展“一碗飯的思政課”等“從稻田到餐桌”的全鏈始業教育課,開設“大國三農”“五彩耕讀”等特色選修課,并打造“耕讀匠心”1+N勞動教育課,即必修1門勞動教育理論課和N門特色勞動實踐課。基于延展層,建成課程思政集成體,以“挖掘元素點—串成元素線—編制元素面—形成元素體”為方法,深挖“山、水、田、園”等思政元素,分學科、分專題、分模塊建設課程思政元素庫、素材庫、案例庫。
全段暢通浸潤式實施路徑
如何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學校遵循人才成長與農作物生長同頻規律,以紅色精神鑄魂、專業技能筑基、社會服務強能,激發思政育人在思想引領、價值引導、實踐引路上的共振效應。大一培根,開展“培根鑄魂”教育,通過設置篤行實踐學分,打造田野實踐數字導航平臺,成立“田野先鋒”思政精英班,組建田野先鋒隊、實踐團,并依托理論學習、教育循跡、紅色文化、鄉村振興等主題活動,打造“泥土味”思政小課堂,以“觸動—感動—行動”漸進式方式講好校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大二壯苗,開展“耕讀五育”教育,即開設“耕讀+”5項必修實踐課程,完成“1次農事勞動、1次農企參觀、1次農創大賽、1次農村調研、1次專技比武”五項“耕讀+”實踐任務,同時依托耕讀學堂、五彩園匠等,打造“汗水味”勞育大課堂,以“砥能—篤行—強技”進階式方式深化專業技能、體悟勞動精神。大三孕穗,開展“百千萬工程”教育,由百名導師帶領千名學生服務萬名農戶,依托“農業流動醫院”、校地企聯建的共富小院等,打造“三農味”社會大課堂,并開展“進園入企駐點”志愿服務、送技下鄉,以“走下去、沉下心、留下來”扎根式方式鍛造學生“興農”本領、實現學以致用。
全域構筑協同式運行機制
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既要建設“大課堂”,還要建好“大師資”、搭建“大平臺”,以資源共享為師資發展賦能,以空間敘事促進理論課堂、實踐課堂、網絡課堂、社會課堂的有效轉化。為此,學校立足機制優化,構建以師資為園丁、平臺為土壤、場域為環境的生態化協同育人機制,實現了多維主體、多元要素的深度融合,推動涉農高校“大思政課”運行的樣態演進與路徑優化。在師資協同上,打造課程思政教研中心,組建“思專相融”教研隊伍,實現一個黨支部對接一個專業“1+1”全覆蓋,實施教師下沉農企、基層鄉鎮等實踐鍛煉的“田野浸潤計劃”。在平臺聯享上,構建“校際—校地—校內”田野思政協同發展平臺。依托市域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校地共建實體產業研究院等,開展理論聯學、平臺聯建、資源聯享、課程聯動、師資聯培,突破物理邊界與職能分割,整合資源形成“田野思政”育人矩陣。在場域融通上,構建“顯性環境疊加隱性文化”的農耕文化育人場域。開辟“田野之聲”網絡思政品牌,展播“星火燎原”“扁擔精神”系列微宣講,深化農耕文化元素與校園環境、日常生活的相互融合,充分發揮校園環境文化育人功能。
(作者:陳曉莉 任雪 張睿珂,單位:溫州科技職業學院)
信息來源: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14日06版


